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29题)
1. D

2. D

3. C

4. B

5. A

6. A

7. D

8. B

9. B

10. A

11. C

12. A

13. C

14. C

15. B

16. C

17. B

18. C

19. C

20. C

21. A

22. A

23. B

24. D

25. C

26. D

27. A

28. B

29. D

材料分析题 (3题)
材料
31.

材料中李老师的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正确的学生观,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面对学生纪律差的现状,李老师没有耐心包容,而是通过制定多项班规来严格限制学生,没有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李老师制定班规时没有与学生商讨,而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强行做出规定,并且只能同桌之间小声询问问题、课间不得乱走等都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最后,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还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李老师不让学生讨论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不得看小说、杂志、报纸等与课堂无关的书籍,说明李老师唯分数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正确的学生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材料
32.

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要引以为戒。

首先,王老师的行为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王老师当众羞辱与讽刺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

其次,王老师的行为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材料中,面对学生的抗议,王老师没有对其循循善诱,也没有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要求。

最后,老师的行为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材料中,王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仅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甚至动手强拽学生,没有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要求。

总之,王老师应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并改进,做到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3
(1).
(2).

文章认为如果想获得读书的全部乐趣,就必须完成读书的全过程。读书的全过程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以自己的感受力尽可能多地从书中获取印象,并对自己从书中获取的各种印象做出判断,使那些闪闪烁烁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形象。第二步是判断和比较,把书和书加以比较。

读者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两方面的素养:一方面,要把某本书的整体形象和另一本书的整体形象加以比较,不仅需要有相当大的阅读量,还要有足够的判断力,才能做得既生动又富有启发;另一方面,作为读者,要想完成这一部分的读书过程,需要有极高的学识水平、极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写作题(1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3.

【参考范文】

逆向思维的智慧

摄影中有一句调整曝光度的口诀叫“白加黑减”,即在拍摄整体偏亮(白)的场景时要增加曝光,在拍摄整体偏暗(黑)的场景时则要减少曝光。这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深刻道理。生活中也是如此,若要甜加点盐,若要进先要退,站在思维的边界,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会逆向思考,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逆向思考,要学会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创新的思考策略,它鼓励我们要颠倒常规的思考流程,从对立面去探索问题。曾有一家电影院,常常有戴帽子的妇女去观看电影,而帽子太高往往会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于是电影院便发出“场内禁止戴帽子”的公告,但没什么用。后来电影院将公告内容更改为:本院为了照顾衰老有病的女客,可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在放映电影时不必摘下。公告一出,所有女客都摘下了帽子。变脱帽为戴帽,电影院运用逆向思维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反其道而行之,是对逆向思维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常规思维框架,更好地发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新视角和新策略。

逆向思考,要学会转变思考角度。古语有云:“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告诉我们灵活变通有利于创新,一成不变就会变得迂腐、呆板。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便是很好的证明。当小伙伴落水时,其他同伴都在忙于思考如何“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草原上灭火亦是如此。当人在草原上被大火围困,或者退路被截断,可以迅速在自己所处位置的顺风方向点火,将山林或草原烧出一个安全区域,就可以避火自救,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转变思考角度,学会逆向思考,让我们具备了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知的挑战。

逆向思考,要学会变缺点为优点。乔布斯曾说:“我从不担心我的缺点,因为我知道如何利用它们。”逆向思考并不是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而是将缺点加以利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一位裁缝吸烟时不小心掉下烟灰,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洞,使裙子变成了残品。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小洞的周

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这款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让服装店的生意十分红火。做衣服如此,用人亦是如此:吹毛求疵的人可以做质检员;争强好胜的人可以抓生产;好出风头的人可以搞公关;斤斤计较的人可以当保管员。逆向思维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缺点为优点,从而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命题。“无为”,从表面来看,似乎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则在于避开前进途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在人生的漫长征程中,我们不妨大胆逃离那些既定的前行轨迹,逆向而行,另辟赛道,或许会更早开启成功的新篇章。

解析

【立意分析】

这是一篇观点类的材料,从摄影技术中的“白加黑减”引申到人生哲理。考生可以通过理解关键词“白加黑减”进行立意。

摄影初学者往往会认为场景已经很亮(白)了,按道理要减少曝光;在拍摄整体偏暗(黑)的场景时,则要增加曝光。而“白加黑减”的理论恰恰相反,是反其道而

行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例,比如想要更甜的话,不是加更多的糖,而是加盐。在面对问题时,有时直接的方法并不总是最有效的,而采取一种看似相反或间接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本篇材料的立意有:逆向思维、学会变通、以退为进、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