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以托古方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设想的论著是( )。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学目标分为( )。
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注窗外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的欢快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求甚解。这体现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人的心理机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反映了人身心发展特征的( )。
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文件规定,中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如果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园的数量会被优先考虑;如果学龄人口的基数大、比例大,包含中小学在内的基础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就必然会提高;如果成年人口比例大,教育体系也会重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这体现了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 )。
为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求真中学积极组织高中地理教研组与生物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课程。这门课程属于( )。
教师有正当惩戒权和训育权,但是教师对学生惩戒和训育不能使用有违人道和人格尊严的方式,更不能以伤害身体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这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
新学期开始,王老师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张老师在历史课上通过讲解平型关大捷中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体现的德育途径是( )。
近年来,培华中学坚持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反映的德育方法属于( )。
在百米竞赛中,如果预备信号与发令信号时间间隔长,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会受到明显影响。这种现象属于( )。
小红通过“飞机在山脉上飞行”这种方式记住了“飞机”“山脉”这两个无关联的词。这种教学策略属于( )。
崔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红色物品,孙强同学列举出很多例证,但主要都跟食物有关。这表明孙强的发散思维( )。
潘老师在讲解熊猫习性的内容之前,先介绍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教学原理是( )。
晓晶每次读到“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时,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恬静、清新的春日美景。这个过程属于( )。
美术老师在创作时会在头脑中对各种图像进行重组,这种思维模式是( )。
王莉认为大家应该尊重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规则,且这种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王莉的道德认知处于( )。
赵军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并且符合道德规范。他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处于( )。
班主任田老师通过全班讨论协商的形式,制定班级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学生行为。田老师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高三学生李丽参加考前心理辅导,辅导老师给她佩戴了监测身体状态的智能手表。每当她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时,智能手表就会实时反馈她当前的身体状态,并提示她做出相应调整。辅导老师采取的做法是( )。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反思和批判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等弊端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对此,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特长教育。请对李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激烈讨论。刘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请对刘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王老师是一名刚入职的中学教师,他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生指导上,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唯一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请对王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杨老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发现,中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因此她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就是获得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请对杨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教学开展。王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老师,就“教学的作用”这一主题与同事展开了深入讨论。请简述教学的作用。
张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新任班主任,不熟悉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效果一团糟。对此,学校德育主任告诉他,班级管理是有规律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请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
康老师是一名资深的中学教师。她与新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提醒新教师要依据中学生情绪的矛盾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请简述中学生情绪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交往方式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重视同伴关系。请简述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初中化学课上,孙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孙老师抛出问题:“碳+氧气”燃烧成二氧化碳,“硫+氧气”燃烧成二氧化硫,“铁+氧气”燃烧成四氧化三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燃烧是指氧气和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里边有高温热水,放入三个分别装有红磷、石头和白磷的试管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燃烧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有氧气,第二个要有可燃物,第三个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三者缺一不可。
讲完燃烧之后,紧接着讲灭火。孙老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并提问学生:如何通过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条件?从而得出灭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隔绝氧气,第二个要隔绝可燃物,第三个要降到最低温度以下。孙老师边问边讲,最后拿出工具、沙子、水、毛巾,找几个学生向其他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
最后,孙老师进行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比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怎么办?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怎么办?堆放的纸箱着火,常用何种灭火方法扑灭?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请结合材料讲一讲孙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并进行具体分析。(18分)
王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发现,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1/2”太抽象,所以他让学生用纸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王老师问:“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回答:“长乘以宽。”王老师又问:“那具体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60平方厘米。”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半,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问:“现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出是30平方厘米。接着,王老师让学生再画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在长边任意选择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个非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一些学生说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另一些学生说不知道。
综上所述,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内容。(10分)
(2)结合上述原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活动。(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