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考生回忆版)

单项选择题 (21题)
1.

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寻新路,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 )。

A.
 
陶行知
B.
 
黄炎培
C.
 
晏阳初
D.
 
蔡元培

2.

下列选项中,教育家与其提出的理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巴班斯基——教学与发展理论
B.
 
加涅——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C.
 
赞科夫——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D.
 
洛扎诺夫——范例教学理论

3.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但是在教育史上,曾经有过漫长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阶段,这个阶段始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4.

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很难被培养成一个画家。这说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是( )。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5.

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表明( )。

A.
 
教育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
B.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C.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D.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维护作用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将培养人的质量规格表述为( )。

A.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C.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7.

在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我国学制主要采用的是( )。

A.
 
双轨制
B.
 
单轨制
C.
 
多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8.

教材编排的两种基本方式是( )。

A.
 
综合式和分支式
B.
 
学科式和活动式
C.
 
直线式和螺旋式
D.
 
统一式和分散式

9.

在我国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哪类课程?( )

A.
 
必修课程
B.
 
选修课程
C.
 
地方课程
D.
 
学科课程

10.

为了避免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凡在考试中作弊者,一律取消参与各种荣誉评选的资格。这种做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

A.
 
榜样示范法
B.
 
品德评价法
C.
 
自我修养法
D.
 
说服教育法

11.

在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划分中,公正道德阶段是( )岁以后。

A.
 
10
B.
 
12
C.
 
14
D.
 
16

12.

在一次旅游时,张敏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的同学王钢,这体现的主要记忆活动是( )。

A.
 
识记
B.
 
保持
C.
 
再认
D.
 
回忆

13.

刘庆复习历史科目时,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时间顺序构建了历史知识框架图。他的学习策略主要属于( )。

A.
 
组织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复述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14.

课本中有标记的地方容易被学生关注。这反映了知觉的哪一特性?(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5.

刘欣阅读速度很快,同学们都说他能一目十行。这种现象属于( )。

A.
 
注意的分配
B.
 
注意的分散
C.
 
注意的广度
D.
 
注意的转移

16.

苏萌为了学好英语,三年来每天早晨朗读英语半小时,这体现的意志品质是( )。

A.
 
果断性
B.
 
冲动性
C.
 
灵活性
D.
 
坚韧性

17.

李辉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感到自卑。为求得心理满足,他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多次获得学校长跑冠军。李辉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属于( )。

A.
 
升华
B.
 
补偿
C.
 
退行
D.
 
投射

18.

张老师在班会上引导学生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张老师激发的是学生的哪一学习动机?( )

A.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
 
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C.
 
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19.

孙英同学对同学汪丽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主动让座的行为感到气愤,孙英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
 
道德认知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20.

梅老师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学生能力各异,要把他们以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目标。梅老师运用的教学策略属于( )。

A.
 
合作学习
B.
 
接受学习
C.
 
替代学习
D.
 
直接学习

21.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动机水平、年级特点和个体差异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这说明王老师具有哪种教学能力?( )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监控能力
D.
 
计划能力

辨析题 (4题)
22.

人格具有可塑性。


23.

教学就是智育。


24.

教育目的不等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25.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简答题 (4题)
26.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7.

简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途径。


28.

简述学校德育的陶冶法及其运用的具体要求。


29.

简述学校教育中课程的表现形式。


案例分析题 (2题)
材料

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国外有一位教育专家发现,有些孩子不论用什么方法,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传统上,人们会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家长或者教师没有尽到责任,但是他发现这些家长和教师都非常尽责,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任何改观。而且在每一个学校都有相当数量这样的学生,他推测会不会和他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内分泌医生,让他来看看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位医生对这些孩子的内分泌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通常基础代谢水平和睾酮素的分泌量远远高于同龄人,因此这些孩子过分喜欢表现自己。如果高到一定水平以后,这些孩子的大脑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只要这些孩子的这两个内分泌指标一直明显高于阈值,实际上用任何教育方法,都无法改变这些孩子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大脑在替他们做主。这位内分泌医生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有一些孩子也会逐渐变得听话,但实际上并不是老师或者家长的作用,而是这些孩子的内分泌水平达到了正常。由此,该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中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们身体的内分泌水平有关,而与家长、教师的努力无关。

30.

问题:

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理论,分析案例中教育专家的观点。(18分)


材料

上生物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有关知识,李老师根据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他先让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的一般知识,分析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明白“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共同构成“神经系统”,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进而厘清“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比较“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同,以此促进学生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

31.

问题:

(1)请解释“先行组织者”的含义。(6分)

(2)请结合李老师的做法,说明先行组织者在教学中的作用。(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