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风景如画。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图1为我国不同地方的地理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中图片与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搭配正确的是( )。
美丽中国,风景如画。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图1为我国不同地方的地理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四地景观中,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22°54′S,43°12′W)举行。据此完成第3~5题。
该届奥运会举办期间,关于下列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北京时间8月21日9:15-11:30,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进行决赛,中国队夺得金牌。该场决赛进行时,里约热内卢的区时是( )。
下列选项中的直线示意不同日期正午太阳光线,能正确表示该届奥运会期间里约热内卢正午太阳光线变化的是( )。
图3为北半球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甲、丙两处为海洋,乙为岛屿,据此完成6~7题
影响小船上旗帜方向的最主要作用力是( )。
关于甲、乙、丙三处大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年降水变率用于表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大小。图4为中国年降水变率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年降水变率最大地区的地理特征是( )。
关于影响季风区年降水变率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距海位置的远近
②夏季风进退时间和强弱
③海拔与地形起伏
④台风及其移动路径变化
图3为某河谷地区,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地层年化由①到③变老,T1、T2为河流阶地。据此回答问题。
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河谷西侧比东侧地壳抬升幅度大,从图中可能找到的证据是( )。
图6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13题。
图6
图示地区春季容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①干旱
②台风
③凌汛
④泥石流
⑤寒潮
适宜在图示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是( )。
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玉米、玉米芯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引入和开发高新生物技术,深加工制成多种工业产品,创造了一种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9为玉米芯生产加工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题目。
关于图中箭头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关于玉米芯深加工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10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题目。
甲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港口乙终年不冻的主要原因是( )。
图9为我国1990~2020年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第18~19题。
关于我国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变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近30年来,造成我国城乡老年人口比重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生态足迹是人类生产和消费行为所需要的生态空间的面积,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图11为生态足迹六大组分示意图。据此完成题目。
关于生态足迹研究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②消除区域贫富差异
③指导人类消费行为
④加强区域生态建设
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直接因素是( )。
下列生态足迹的主要组分中,需要全球各国协作调控的是( )。
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以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表面温度越高,红外影像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红外遥感影像中最暗的是( )。
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图形中弧段之间的拓扑关系是( )。
下列学者与其政治地理学说的匹配,正确的是( )。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丰富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写出赵老师的做法落实了哪一条“教学建议”,简述其基本内容。
读图11完成下列任务:
图11 2016年11月9日6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简要说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该图的教学步骤。
(2)简述运用该图进行教学的意义。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环渤海城市群由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三个区域的主要城市构成。中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连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环渤海城市群和中三角城市群均是我国重点发展区域。两个城市群在未来发展中都面临着诸如资源、交通、生态和社会等问题,需要探索解决。
材料二:图12、图13分别为环渤海城市群和中三角城市群示意图。
(1)与中三角城市群相比,列出环渤海城市群工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自然资源。(2分)
(2)简述环渤海城市群和中三角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相似优势条件。(6分)
(3)缺。
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关于“洋流”同课异构的教学思路:
甲老师运用语言描述,首先介绍了洋流的概念与分类,解释风海流与补偿流的形成原因,然后边讲边画“洋流分布模式图”,最后结合板图归纳全球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乙老师准备了一个水槽、一个小塑料片、一个电吹风。首先让学生用电吹风模拟气流方向,复习全球风带的风向。再指导学生用电吹风吹动水槽中表层的水,小塑料片随水流运动,模拟演示风海流的形成,并说出风海流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补偿流的形成及概念,总结洋流的概念与分类。最后指导学生合作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全球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问题:
(1)列举甲、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及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并简述甲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点。
(2)哪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下面是朱老师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课结束时的实践作业及反馈片段:
实践作业:
去年6月,王先生看到某楼盘“灿烂阳光”的宣传广告,称该楼盘每一栋楼房,即使是底层,也都可以一年四季享受到充足的阳光,于是购买了28号楼一层101室。可是,王先生入住后发现,受27号楼的遮挡,该室在12月份有多日接受不到阳光照射。现在王先生准备向法院诉讼,状告开发商做了虚假广告,侵犯了消费者的房屋采光权。
提示:我国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规定民居在冬至日能得到1小时以上的阳光照射。
同学们能帮助王先生打赢这场官司吗?请各小组收集证据,进行论证,并在下节课开展交流。
反馈片段:
我们小组大致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开展活动:
第一步:到王先生家小区进行了实地测量,得知27号楼的楼高是25.2米,两楼的间距是34.2米。
第二步:上网查询到我市纬度是32°N,计算出我市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约为34.5°。根据公式算出冬至日正午时刻27号楼的影长L为36.68米。如图所示(图14)
L=25.20/tan34.5°=36.68(米)
第三步:上网查询得知我市商品房的日照间距系数为1.3,才能保证房屋采光权。因此,按照政策规定,28号楼与27号楼之间楼间距应该为47.68米,远远大于两楼的实际间距34.2米,证明开发商做了虚假广告。
(1)结合材料说明该实践作业的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说明该实践作业所考查的主要地理学习能力。
(3)缺。
阅读关于“区域的含义”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区域的含义”的部分内容。
一、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例如,甘肃省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我们可以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分别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例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东南部,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问题:
(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9分)
(2)根据教科书内容和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