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生物》题(考生回忆版)

单项选择题 (25题)
1.

花生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可用于压榨花生油。脂肪在细胞中的主要分布部位是( )。

A.
 
液泡
B.
 
叶绿体
C.
 
线粒体
D.
 
细胞质基质

2.

科研人员通常使用茎尖、芽尖等材料进行组织培养,主要原因是这些材料中存在较多的( )。

A.
 
输导组织
B.
 
营养组织
C.
 
分生组织
D.
 
保护组织

3.

某种蝉的若虫多蛰伏在地下,依靠汲取树根汁液生活,几年后的夏天破土而出,经过蜕皮、羽化、交配、产卵,这些卵在地下孵化成为若虫,等几年后的羽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蝉的若虫属于寄生生物
B.
 
若虫处于发育的幼虫阶段
C.
 
森林砍伐加剧会导致蝉的数量减少
D.
 
蝉的羽化过程可能受到气温的影响

4.

缺。

A.
 
B.
 
C.
 
D.
 

5.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

A.
 
发育快且过程易观察
B.
 
生活周期较长
C.
 
基因组相对较小且已知
D.
 
容易捕获且易大量培养

6.

下图表示一段时间内飞到南方湿地避寒的甲鸟(以海滨浅滩鱼虾为食)与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乙鸟数量的变化,这说明甲鸟和乙鸟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

A.
 
寄生
B.
 
捕食
C.
 
竞争
D.
 
其他

7.

黑斑蛙是一种生活在沼泽地带的两栖生物。下列有关黑斑蛙生存和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斑蛙的受精方式为体外受精
B.
 
黑斑蛙的发育方式是完全变态发育
C.
 
黑斑蛙通过调节体内生理过程来维持体温
D.
 
黑斑蛙通过皮肤辅助呼吸以完全适应陆地生活

8.

铁线蕨为常见蕨类,具有较发达的维管系统,能适应较干旱的环境。下列与铁线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受精过程可以离开水
B.
 
植株有茎、叶的分化
C.
 
孢子叶不含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D.
 
维管组织主要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组成

9.

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的有机物会分解为乳酸,生成乳酸的底物及发生此过程的细胞结构是( )。

A.
 
糖类、线粒体
B.
 
糖类、细胞质基质
C.
 
蛋白质、核糖体
D.
 
蛋白质、细胞质基质

10.

汉乐府《长歌行》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寓意万物生长靠太阳。诗中主要描述的生理过程是( )。

A.
 
吸收作用
B.
 
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
D.
 
蒸腾作用

1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了丰富的酿酒经验,《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描述了酿酒的过程,将酒曲浸泡到最旺盛的状态,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米洗净、蒸熟、摊开晾凉。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酵过程中需要隔绝空气,以促进酒精的产生
B.
 
酿酒酵母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下进行有性繁殖
C.
 
鱼眼大小的气泡中所含的气体是
D.
 
将米洗净、蒸熟的目的是杀灭米中原有的微生物

12.

当核桃树生长过于茂盛时,往往开花结果量很少,这时需要“审树”,即沿着树干砍多个纵裂的切口,以促进开花结果。下列措施与上述做法目的相同的是( )。

A.
 
环割枣树树干的外周皮层
B.
 
剪除棕树的部分枝条和叶片
C.
 
在橡胶树的树皮上开V形切口
D.
 
冬季在杨树的树干上刷白石灰

13.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水肿、功能受损,此时可用质量分数为1%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其目的是( )。

A.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恢复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D.
 
降低细胞内的离子浓度

14.

HIV入侵细胞和繁殖的时候需要自身携带某些酶,其作用是( )。

A.
 
帮助病毒躲避宿主的免疫系统
B.
 
帮助病毒穿过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C.
 
为病毒提供宿主细胞无法产生的酶
D.
 
帮助病毒RNA进行翻译,产生必需的蛋白质

15.

利用酵母菌发酵时产生的,可使面团膨胀。下图显示了温度对产量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过低会杀死酵母菌
B.
 
发酵温度越高,面团越膨胀
C.
 
酵母菌在60℃时的活性低于45℃时的活性
D.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转变成了

16.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傲雪迎寒、凌寒独开的品格常用来勉励人们克服困难。能够产生“寒彻骨”感觉的人体结构是( )。

A.
 
骨髓
B.
 
皮肤
C.
 
血管
D.
 
大脑皮层

17.

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致病细菌,一般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在氧气浓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都不能生长。下列有关幽门螺旋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呼吸道传播
B.
 
属于兼性厌氧性生物
C.
 
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活
D.
 
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

18.

科学施肥是提高花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肥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研究了化肥配比对洋桔梗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肥料的浓度越高则洋桔梗的株高越高
B.
 
肥料的恰当配比能增加洋桔梗开花数量
C.
 
氮浓度越高则洋桔梗的生长发育情况越好
D.
 
组6和组7比较即可说明钾对洋桔梗的影响

19.

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当注意合理饮食、增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均衡饮食有利于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
B.
 
超负荷的体育锻炼可以使骨骼更加粗壮坚实
C.
 
保持正确坐姿可以避免因骨弹性大而造成变形
D.
 
长期偏食有可能导致缺少维生素D而患佝偻病

20.

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下表记录了两个家庭中疾病的遗传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白化病是一种显性遗传病
B.
 
由2号家庭成员及性状表现可确定母亲的基因型为Aa
C.
 
若1号家庭的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D.
 
1号家庭父母性状表现正常,而孩子患病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21.

某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证据、进行整理、提出观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个学生通过修正和改进,更合理地建构起自己的观点。该教师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策略是( )。

A.
 
建模教学策略
B.
 
论证式教学策略
C.
 
探究式教学策略
D.
 
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22.

下列教学内容中,结合运用对照实验教学的是( )。

A.
 
种子的结构
B.
 
苔藓植物的特征
C.
 
人类性别的决定
D.
 
植物对环境湿度的影响

23.

下列关于生物学科的评价活动中,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

A.
 
期中考试
B.
 
课堂提问
C.
 
毕业考试
D.
 
课后作业

24.

下列教学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的是( )。

①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发豆芽的装置

②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预防病毒感染的宣传片

③在完成眼球结构的学习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制作眼球结构模型

④利用给定的装置,组织学生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

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后,教师要求学生制作细胞结构模型,同时设计了评价量规。下列对该量规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A.
 
三个维度中,科学性的分值占比应更高一些
B.
 
该评价量规还需要对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进行评价
C.
 
学生的知识有限,因此教师评价所占的分值比例一定要高于学生
D.
 
“科学性”维度的评价标准需要分成具体的等级,以增加量规的可操作性

简答题 (2题)
26.

昆虫的体形和飞行距离限制了它们传播花粉的效率,某些鸟类可帮助植物进行较长距离的传粉和播种,而一些夜间开花的植物对蝙蝠传粉更为依赖,它们的花高度特化,比如长管花的花距长达8~9cm,只有同步演化出9cm长舌的叶鼻蝠才能取食到它的花蜜,如果没有蝙蝠的参与,也就没有生物能被长管花吸引并帮它完成授粉。

问题:

(1)在植物种子传播范围方面,某些鸟类相较蝙蝠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植物传粉时间方面,蝙蝠相较蜜蜂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6分)

(2)鸟类和叶鼻蝠相比,更适于帮助长管花传粉的是___________,动物与其传粉的花所体现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的结果。(6分)

(3)鸟类取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帮助种子传播,有助于种子的萌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7.

伞藻是含有叶绿素的绿藻门单细胞生物,其细胞核只位于假根中。甲伞藻的帽呈伞形,乙伞藻的帽呈菊花形。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先将甲、乙伞藻的帽都切除,然后将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丙),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丁)。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如下图)。

问题:

(1)根据伞藻的结构,可推断其生活方式是___________。(3分)

(2)像伞藻的帽形这样可用肉眼看到的性状,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3分)

(3)根据实验结果,证明伞藻的帽形与其___________有关;本实验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材料分析题 (2题)
材料

材料:

28.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两个活动可达成的教学目标。(10分)

(2)分析活动2中模拟实验的优势和不足。(10分)


材料

材料:

29.

问题:

(1)分析材料中所使用的课程资源,说出哪些属于显性资源,哪些属于隐性资源。(10分)

(2)简要分析在第③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建构“肺通气”的概念的。(10分)


教学设计题 (1题)
30.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