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第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第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三、材料分析题:第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认识就其本质而言或者对于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 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就像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 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而谁要以 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认识,那么他只是 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荒谬,即使真正的动机并不像在这里那样是要求 个人不犯错误。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材料2
改革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求索,既要有“设计 图”也要有“施工图”,必须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的方法论。“对于胸有成竹的、思虑缜密的,那就要搞顶层设计;对于 心里没底的、还不成熟的,就摸着石头过河,这两件事要‘两手并用’。” 实践中,对改革内容进行统筹设计,对改革路径进行整体谋划,才能 使得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起来,保证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 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鼓励大胆探索, 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两手 并用”,蕴含着对“知”和“行”的协调。坚持两者协调统一,才能蹄 疾而步稳,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日,14版)
如何理解“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 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 至永远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
试说明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两手并用”蕴含着的“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 家最大的优势。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科技、国防等的现 代化,更是制度和治理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改革规律,坚持制度建设为主线,强化守正这 个基础,抓牢创新这个关键。根据时与势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 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制度成果,书 写了“中国之制”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1日)
材料2
我们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实施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 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要谋划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中国式现 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摘自 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求是》2024年 第12期)
如何理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制度成果,书写了‘中国之制’新篇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能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38 年 5 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 表题为《论持久战》的讲演。毛泽东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 国主义之间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 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 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 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联合是主要的,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国日两国 其他许多因素如何而定的。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 长,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材料2
2020 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 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 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 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 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 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 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 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 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 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摘自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如何理解“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中国人民大联合”是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深陷危机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曾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持续系统治理,防沙治 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谱写了许多动人的治沙故事。 塞罕坝人治沙故事可歌可泣。
塞罕坝原是苍松翠柏的皇家猎苑, 解放前因开围放垦和掠夺式采伐,成了风沙肆虐的荒山野岭。新中国 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1962 年,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与当地林场职工组成了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帷幕。建 场初期,气候恶劣,条件十分艰苦,塞罕坝人筚路蓝缕,攻坚克难, 从“六女上坝”的无悔选择,到望海楼夫妻几十年的漫长守望;从爬 冰卧雪在石头缝里栽种树苗,到顶风冒雨修枝防虫等。60多年来,一 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艰苦创业,不断探索,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 大的人工林场,为京津地区筑起了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六老汉”治沙故事家喻户晓。甘肃古浪县八步沙地区风大沙厚, 风沙常年吞噬着农田和村庄,1981年,“六老汉”郭朝明、贺发林、 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在 治沙合同书上摁下手印,卷起铺盖,背上干粮,毅然走进沙漠深处, 10 多年间用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之后,第二代、第三代也都陆 续接过父辈的“接力棒”。40多年来,八步沙林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 株,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完成公路铁路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
在建设美丽中国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谷文昌率领福建东山 县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筑起绿色长城;山西右玉县的干部 群众,一代接着一代,把“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老干部杨善 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等等。
治沙实践证明,治沙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 一种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23年7月4日)、《光明日报》 (2024 年4月11日)
如何理解“新时代治沙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还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在干事创业中,新时代青年应该从治沙人的事迹中汲取怎样的力量?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 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 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 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 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材料2
自2017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以来,中国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贸易规则、数据安全合作等方面进行 了诸多探索。据《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 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30个国家签署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与 18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提出并推动达成《全球数据安全倡议》 《“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 合作倡议》《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中 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 《“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金 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等合作倡议。
中国一直致力于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 空间。进入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标准规则规制“软联通”,推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有效弥补 “数字鸿沟”,消除全球数字化大潮中的“数字孤岛”现象。2024年 11 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二阶段 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全球治理机构改革”议题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 全球数字治理,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要强化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部 长会议功能,在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兴领 域规则制定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 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避免其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 2024 年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视频 致辞,强调要“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 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摘编自 新华网(2023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2024年11月20 日、21日)
如何理解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弥补“数字鸿沟”,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为什么要“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