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考生回忆版)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29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 B

2. A

3. C

4. B

5. C

6. A

7. D

8. D

9. C

10. B

11. A

12. D

13. B

14. D

15. A

16. A

17. B

18. C

19. D

20. A

21. C

22. B

23. B

24. C

25. A

26. D

27. A

28. B

29. A

二、材料分析题(3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30.

材料中,程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恰当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地发展的教育。教育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材料中,程老师组织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小组讨论,并主动思考问题。这些做法都说明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地发展。

其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材料中,程老师不轻易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倾听、彼此质疑并展开辩论。渐渐地,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越来越善于交流,越来越有主见。这说明程老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师要能够看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学习的过程。材料中,程老师注意到学生过于依赖书本知识,习惯于从课本中寻找标准答案。于是程老师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时政热点,设计了一系列探究式学习任务。这说明程老师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特殊说明】主观题的答案并不唯一,考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分析材料。例如,程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调查,并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辩论。这说明程老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程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质疑和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消费价值观的课程中,程老师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和访谈,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沟通能力。这说明程老师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1.

材料中,宋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即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良师益友。材料中,宋老师面对经常捣乱、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李豪,未采取简单批评或放任不管的方式,而是多次与其谈话,始终和颜悦色,保护了李豪的自尊心,做到了关爱学生。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即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宋老师抓住李豪举手回答问题的机会,在纠正错误的同时给予其真诚赞扬,逐步提升了李豪的学习积极性与答题正确率;并通过推荐李豪参与朗诵比赛,帮助其发挥特长,体验成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了教书育人。

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即教师要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材料中,宋老师面对教育难题,通过翻阅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案例,吸收他人教育智慧,改进自身工作方法,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做到了终身学习。

总之,宋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殊说明】主观题的答案并不唯一,考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分析材料。例如,宋老师以温和坚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在家长会和其他教师面前多次赞赏李豪,传递了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做到了为人师表。言之有理,分析论证充分即可得分。


32.

中国古代神话以日月山川、动植物等自然现象与万物和群体首领、英雄为主要对象来塑造神话形象,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灾害、护佑人类的主题。

33.

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①图腾统一层面: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公认。直至汉朝,龙成为汉兴的重要力量与灵魂旗帜,也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图腾,直到现在中华民族还被称为龙的传人。

②祖宗认同层面: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

③精神滋养层面: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写作题(1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34.

【立意分析】

这是两则故事类材料。材料一讲述了农民“土专家”突破桃子传统种植海拔的限制,在海拔600米的荒山种出了优质脆桃。这启示我们要勇于挑战“不可能”,这样才能突破极限、创造奇迹。材料二讲述了一家人在沙漠中治沙造林,即使面对无数次挫折失败以及他人的冷嘲热讽,他们也没有退缩,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默默耕耘,最终栽出千亩树林。这启示我们,不论是面对挫折和失败,还是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否定,我们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如此才能创造奇迹,实现“不可能”。因此,材料的最佳立意为:坚定信念、不受外界干扰、勇于挑战“不可能”、奋斗创造奇迹等。

【参考范文】

勇于挑战“不可能”

面对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农民“土专家”和沙漠中的这一家人都没有畏葸不前,而是坚定信念、执着奋斗,最终成功战胜“不可能”,创造了奇迹。可见,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其实也并非不可实现。我们应该勇于挑战“不可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

勇于挑战“不可能”,要坚定信念。史铁生曾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他人的质疑与嘲讽,此时,我们应该坚定信念,不为外界所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目标、取得成功。在“杂交无优势论”被广泛接受的年代,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面对他人的质疑与否定,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从不动摇,最终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离骚》中有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挑战“不可能”的征程或许困难重重、布满荆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如磐石般不为外界干扰所动,就一定能克服万难,驱除黑暗,迎来胜利的曙光。

勇于挑战“不可能”,要坚持不懈。荀子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古至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与恒心。李时珍倾注了27载光阴,阅览了800多种书籍,终于编撰出举世闻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育种专家谢华安50年深研不辍,躬耕田野,一心为民,终于实现了“金色种子梦”;屠呦呦6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和实践,带领团队攻克重重困难,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他们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又怎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取得巨大的成就呢?这也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

勇于挑战“不可能”,要努力奋斗。《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奋斗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当今时代,那些敢于挑战“不可能”的英雄们,无一不是以努力奋斗的精神,不断拼搏,才最终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攀上了成功的巅峰。苏炳添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努力拼搏,最终突破了极限,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张伟丽凭借着拼搏的精神,坚持高强度的训练,终于在终极格斗冠军赛中再度卫冕金腰带。正是他们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突破极限、创造奇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不断挑战极限,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让我们都成为那个勇于挑战“不可能”、不断向上攀登的人,在人生的高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绽放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