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第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C

2. B

3. D

4. A

5. B

6. A

7. D

8. D

9. A

10. D

11. C

12. C

13. C

14. B

15. A

16. D

二、多项选择题:第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7.
B,C,D

18.
C,D

19.
A,B,D

20.
A,B

21.
A,B

22.
A,B,D

23.
B,C,D

24.
A,B,C,D

25.
A,C,D

26.
A,B,C,D

27.
B,C,D

28.
A,B,D

29.
A,C

30.
A,C,D

31.
A,B,C

32.
A,B,C,D

33.
A,B,C

三、材料分析题:第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
(1)

必然和偶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另一方面,必然和偶然又是统一的: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根据以上原理,结合材料可知小概率事件体现了偶然性,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因此小概率事件并非零概率事件。

(2)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和偶然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5.
(1)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党在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下,无产阶级如何带领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面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探索出了中国独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思想得以继续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面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强起来,奋力实现伟大复兴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凸显了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成功!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36.
(1)

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然而孙中山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2)

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37.
(1)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评判。对人生价值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是人们自觉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前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重要前提。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正如黄文 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 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

(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已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广大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38.
(1)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2021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国始终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对中国、对世界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对中国来说,为中国逐步融入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体系打开了大门,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中国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广阔平台,所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对世界来说,为中国融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广阔平台,实现了大国关系的基本平衡,避免了世界市场的分裂。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家秩序和国际体系,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所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胜利”。

(2)

“一个体系”“一个秩序”“一套规则”说明中国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决心。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完善改革。联合国作为代表性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国际论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合作等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成就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是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强调,联合国应该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面前,要坚定走多边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