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题(考生回忆版)

单项选择题 (29题)
1.

王老师经常课后问自己:“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亮点在哪儿?不足在哪儿?”这表明王老师具有( )。

A.
 
教学管理意识
B.
 
教学调控能力
C.
 
教学创造能力
D.
 
教学反思意识

2.

在某校举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经验交流会上,马老师说道:“过程性评价就是多布置几次作业,并对学生的课业成绩做好记录,以便有据可查。”该说法表明马老师( )。

A.
 
缺乏同伴互助能力
B.
 
正确理解了过程性评价
C.
 
具备同伴互助能力
D.
 
片面理解了过程性评价

3.

卢老师上课时总爱提问成绩好的芳芳,而对成绩不好的明明根本不提问。下列对卢老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卢老师没有促进学生平均发展
B.
 
卢老师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C.
 
卢老师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D.
 
卢老师没有做到公平待生

4.

张老师多次参加教学技能大赛,从未获奖。同事劝她说:“不要再折腾了!”她说:“我参加比赛能积累不少教学经验,虽未得奖,但收获很大。”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张老师具有教学反思意识
B.
 
张老师具有终身学习意识
C.
 
张老师具有教学研究意识
D.
 
张老师具有团队合作意识

5.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公办学校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B.
 
学校有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的权利
C.
 
学校兴办的校办产业不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D.
 
学校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6.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是( )。

A.
 
教学能力
B.
 
科研能力
C.
 
学术水平
D.
 
师德师风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行政处罚的是( )。

A.
 
给予教师记大过
B.
 
责令停止招生
C.
 
吊销办学许可证
D.
 
撤销教师资格

8.

为了上学方便,父母给13岁的小江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让他单独居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江父母的做法( )。

A.
 
正确。有助于小江集中精力学习
B.
 
正确。有助于小江独立自主成长
C.
 
不正确。不应使小江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D.
 
不正确。不利于培养小江勤俭节约的习惯

9.

12岁的小东在上学期间偷偷溜到校外,班主任发现后并未与家长联系,结果小东发生了意外伤害。对此事故中学校责任的认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学校未及时告知学生监护人,应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B.
 
学校对于学生负有监护义务,应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C.
 
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不应承担责任
D.
 
学校无法控制学生校外行为,不应承担责任

1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公共教育服务的目标是( )。

A.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现代化
B.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普及化
C.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D.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

1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社会组织自行实施义务教育应当经由( )。

A.
 
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B.
 
地(市)级人民政府批准
C.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D.
 
地(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1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3.

宋老师教师节前收到了家长送的购物卡,迫于无奈,只好收下,之后回馈了更加贵重的礼物。请问:在教师角色冲突中,宋老师没有处理好的冲突是( )。

A.
 
角色间义利冲突
B.
 
角色内期望冲突
C.
 
角色责任与自我实现的冲突
D.
 
权威角色与朋友角色的冲突

14.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表示:“我将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让教育家精神在乡村振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加闪亮。”下列选项中,与该观点反映的思想一致的是( )。

A.
 
“人君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D.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15.

明天就是公开课了,张老师准备让成绩优秀、善于表达的学生参加。看到学生渴望的目光,张老师犹豫后还是让班里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张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是( )。

A.
 
教师公正的实质性
B.
 
教师公正的可互换性
C.
 
教师幸福的客观性
D.
 
教师幸福的有限性

16.

在科学课上,学生小冉对范老师讲的一个知识点提出质疑。于是,范老师让全班学生对该知识点展开讨论。通过讨论,错误的知识点得到了更正,范老师感谢小冉并诚恳地向全班学生道歉。范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是( )。

①师爱的成熟性

②师爱的教育性

③师爱的无私性

④师爱的宽容性

A.
 
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7.

下列选项中,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
 
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
B.
 
四季更迭与地球公转
C.
 
海洋潮汐与太阳黑子
D.
 
北极极光与地球磁场

18.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认为,重物比轻物下降得快。近代科学史上,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这一观点的科学家是( )。

A.
 
笛卡尔
B.
 
第谷
C.
 
伽利略
D.
 
牛顿

19.

下列选项中,成语与古代战役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退避三舍——赤壁之战
B.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C.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D.
 
草木皆兵——淝水之战

20.

1931年11月,中共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是( )。

A.
 
董必武
B.
 
毛泽东
C.
 
林伯渠
D.
 
刘少奇

21.

古代诗歌中多有描述传统节日的诗句,下列选项中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是( )。

A.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重阳
B.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
C.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元宵
D.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端午

22.

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样式,在文学作品中时有出现。下列楼阁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关的是( )。

A.
 
滕王阁
B.
 
天一阁
C.
 
岳阳楼
D.
 
黄鹤楼

23.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人常以对琴棋书画的掌握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下列琴曲中,与表现知音相赏的“伯牙鼓琴”故事有关的是( )。

A.
 
《广陵散》
B.
 
《阳春白雪》
C.
 
《高山流水》
D.
 
《阳关三叠》

24.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对英国现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狄更斯的是( )。

A.
 
《呼啸山庄》
B.
 
《荒凉山庄》
C.
 
《匹克威克外传》
D.
 
《大卫·科波菲尔》

25.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评述道:“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属于司马相如创作的是( )。

A.
 
《子虚赋》
B.
 
《长门赋》
C.
 
《上林赋》
D.
 
《二京赋》

26.

在Word中新建文档,执行“文件”选项中的“保存”命令后,产生的结果是( )。

A.
 
直接保存文档的内容
B.
 
弹出“另存为”,提示重命名
C.
 
直接以“文档”为名存盘
D.
 
弹出警告框,操作终止

27.

王老师在PowerPoint制作过程中有时会需要进行动画设置。下列选项中,在普通视图中不能完成的操作是( )。

A.
 
改变某一对象的动画播放速度
B.
 
改变某一对象的动画播放次数
C.
 
复制某一对象到新幻灯片
D.
 
复制某一对象的动画设置到幻灯片母版中

28.

下列选项中,与“中年人——成年人”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
 
赞助人—制片人
B.
 
上海人—重庆人
C.
 
裁判员—运动员
D.
 
司令员—指挥员

29.

按照所给图形的逻辑特点,下列选项中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的是( )。

A.
 
如图
B.
 
如图
C.
 
如图
D.
 
如图

材料分析题 (3题)
材料

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联系实际。她把学生带到运动场,讲解多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她用牙膏盒、肥皂盒让学生体验点、线、面一体的知识。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距离=速度×时间”。她还拍了一张鞋柜照片,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重要性。

有同事说:“黄老师,你脑子真灵,天生就是教书的料!”黄老师说:“哪里有天生的教师啊!我经常在课后琢磨存在的问题,然后征求学生的意见,寻找改进的方法。”这样日积月累,黄老师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她常说,课后要及时总结,越及时越有效。

黄老师还是大家公认爱读书的人。“不看书不行啊。当老师经验固然重要,但老师和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节课都是新的,教学需要新能量。”她说,“我的进步离不开读书。”

30.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黄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针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成老师在班上开展“温情支票”活动。她自己带头设计了4张“温情支票”,每张“支票”写上“兑付”对象、内容及有效期限,然后一一履行“支票”上的承诺。

小萌英语基础较差,成老师设计了一张“温情支票”送给她,承诺和她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此后,成老师利用课后托管的时间给她辅导,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激励。一段时间后,小萌的英语成绩有了提升。小萌也设计了一张“温情支票”送给成老师,内容是:“成老师,我好想做您的女儿!有效期:一辈子!”

在成老师的示范下,学生纷纷设计起了自己的“温情支票”,每个学生都根据各自的意愿,自主选择“兑付”对象、内容、有效期限等。有的写给同桌,承诺帮助他提高成绩;有的写给朋友,承诺向他学习,提升自我;有的写给父母,承诺帮做家务;有的写给自己,承诺努力学习……通过开展“温情支票”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分享,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也懂得关心他人了。

31.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成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鉴赏和诗话文评中,有一组耐人寻味的对立——匠心与匠气。

“匠心”说的是独特的艺术构思。比如唐人张祜在《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中道:“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时隔千年,我们更无从得知王维山水画幅中的笔法用墨,但透过“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的诗句,不难看出,王维以精思巧构营造出的绘画意境,赢得了张祜的欣赏与赞许。而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盛赞孟浩然的诗歌“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这句“匠心独妙”,放在今天来评价孟浩然五言诗的艺术成就,也未尝不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而就沈周的艺术涵养,钱谦益在《石田诗钞序》中说:“烟云月露,莺花鱼鸟,揽结吞吐于毫素行墨之间,声而为诗歌,绘而为图画,经营挥洒,匠心独妙。”钱谦益所说的“匠心”,是说沈周的诗文书画中,自有一种独特的文人雅韵。我们也不难知道,身处吴中之地的沈周,在游览山水和泛览图籍中,汲取了宝贵的艺术的源泉,方才有不落俗套的艺术成就。不难看出,在诸多文论品评中,“匠心”所指,大抵是褒扬之词。

至于“匠气”,则落得有些下乘了。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品评咏物诗时说:“齐梁多有之,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征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王夫之拈出的“匠气”和“士气”,正有格调的高下之分。在王夫之看来,那些极尽纤巧、工整绮丽的齐梁诗歌,太过流于工匠习气,多少是缺乏即物达情的艺术自觉的。而《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沈复也在评述盆栽艺术的高下之分时说:“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这批评的自是那些矫揉造作、平庸板滞的艺术作品。而清代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格外提出“画忌六气”,其中就有“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不难看出,在艺术评论中,匠气往往意味着缺乏神韵,鲜有独特艺术创造。

为何同样是与“匠”有关,在艺术批评中,却有如此迥异的落差?如何才能跨越匠气,实现真正的匠心?我们不妨从“工匠”的字源说起。段玉裁说:“匚者,矩也。”在造字之时,古人取“斤”表示用于削斫木料的斧斤,取“匚”表示用于丈量的矩尺,将用木匠最常用的工具组合在一起,用来指称善于木工的木匠。其后,“匠”又扩大指各种手工艺的不同工种,从而成为“工匠”的代称。正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指出的,“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

由此,匠的意义可以具有双重的解读:一方面,工匠处于“士农工商”中的“工”的阶层,是职业化的一个工种,简单的重复必然意味着原创力的丧失,故而会有流于匠气的评价;另一方面,匠字的构字理据中,蕴含着古人对规矩的朴素理解和对技巧的不懈追求。以此为线索,则有两支不同的走向——工而无韵,便是匠气,性灵熔匠,方有匠韵。

工匠代表着掌握着专门技巧的手工业从事者。凭借着历代相传的精湛技巧,他们曾在中华物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谱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工匠地位并不高。在重农而轻工、商的时代,他们不仅没有像士人那样有掌握文化的权利,也不及农人在国家生产中的作用重要。因此,也就无怪乎明清的书画评论中,“士气”与“匠气”往往互相对立。“士气”是有文人的气韵,不必浓墨重彩,只消墨色天然;不可流于细节,但须画龙点睛;不要中规中矩,何妨自成一体。在这背后,或许就是古人对“道”和“器”的不同体认。《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传统的道、器之辨中,工匠的技巧、技艺,都属于“器”的层面,而在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论语》载夫子之言:“君子不器。”缺乏创意,循规蹈矩,就只能算是“匠气”,而滋养匠心,升华匠韵,还要从对规矩的传承与超越中去理解。是墨守陈规蹈袭故常,还是推陈出新别具匠心?不同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艺术成就的高下之分。

《墨子·法仪》中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平以水,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倘若有机会去走访一位木匠,他也许不会去翻译这样典雅的文言,但绝对会用再熟悉不过的手艺,来诠解这段古老的句子:参照图样,三下五除二,用尺规画方圆,以墨斗拉直线,拿刨子加工成料。《墨子》中的这一番话,道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从古及今,无论是古代的手工艺的作业,还是当下的工业流水线制造,任何一门工艺,都要以基本的规矩和法度为基础。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成就卓越。《孟子·尽心上》中曾记载,公孙丑问孟子:“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但孟子的回答却很简单:“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工匠不会改变规矩与法度,更重要的,则是精益求精,从而抵达“道”的高度。

这个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匠气易达,而匠心难求。真正的工匠精神,绝非简单的遵循规矩,传承工艺。匠心贵在专注,贵在超越,从单调的“技”的模仿出发,进一步升华为对“道”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钦佩各行各业那些关注细节、矢志不渝地专注创新的匠人。无他,只因为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能读到一颗巧妙构思的匠心,都能领略到一份别出心裁的匠意。

——摘编自董京尘《匠气易达,匠心难求——说“匠”》

32.

(1)从文章中看,“匠心”与“匠气”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实现真正的匠心”?请简要分析。(10分)


写作题 (1题)
材料

一位科学家年轻时,在餐厅用餐,看到有人将边缘刻有学校徽章的餐盘抛向空中,盘子边旋转边摇摆,徽章图案随之不断变化。他发现盘子旋转节奏与摇摆节奏并不同步,感觉这两种周期运动之间可能有相关性。他从中受到启发,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最终取得了很大成就。

有人问他研究这类问题的意义,他回答:“我无需考虑事物是否重要,关键是这很好玩!”

33.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