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信息技术》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5题)
1. B
2. A
3. A
4. C
5. C
6. B
7. C
8. C
9. A
11. C
12. D
13. D
14. D
15. A
简答题 (3题)
16.
(1)第一轮排序后的结果为:122,124,126,118,128,130,132,135。 (2)冒泡算法的基本思想为:从前往后两两比较相邻元素的值,若为逆序,则交换它们,直到序列比较完,此时完成第一趟冒泡,结果将最大的元素交换到待排序列的最后一个位置。下一趟冒泡时,前一趟确定的最大元素不再参与比较,每趟冒泡的结果是把序列中的最大元素放到了序列的最终位置。这样最多做(n-1)趟冒泡就能把所有元素排好序。
17.
(1)传输层的功能是在网络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透明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使得用户无须了解网络传输的细节,就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数据传输服务。 (2)两个传输层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其中,TCP 是面向连接的、提供可靠服务的协议;UDP 则是无连接的,它提供高效但低可靠性的服务。
18.
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案例分析题 (2题)
19.
(1)第一次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属于被动的学习。案例中,赵老师在介绍“图章”“清除”命令以及演示“图章”程序搭建时,以教师为主导为核心。虽然在教师演示完毕后学生有练习环节,但是也是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操作和模仿。 第二次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属于主动的学习。案例中,赵老师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推动学生不断地进行有关本课程序算法的思维过程,从四个显性问题的解决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隐性的知识内容。 (2)①导入的设问对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案例中,本课课题是图章工具的使用,赵老师展示只有一个花瓣的图例,通过问题“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朵完整的花”,让学生明确图章的基本功能,与新课内容相符且具有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 ②后续问题还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中,赵老师通过解问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要求,通过追问引导启发学生完成任务,通过考问引导学生梳理本课学习过程。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课任务逻辑进行推进,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0.
(1)两道练习题目是相互关联的,练习二的完成需要有练习一的代码。练习一是用自定义函数方法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递归算法程序,陈老师给了不完整的程序让学生补全;练习二是需要补全练习一的程序基础上,才能求得第35项的数值。 (2)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理解递归算法的效率问题。案例中,教学目标第一条为“理解递归算法及其缺点”其中,递归算法的缺点可以通过控制项数规模来得出,即规模越大(项数越大),效率越低。因此,陈老师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提醒学生求第1项和第35项的运行时间,就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递归的效率问题。
教学设计题 (1题)
21.
(1)①教师先提出项目学习的方法和具体流程,引导学生确定与真实生活中信息系统相关的项目主题(如校园网络信息系统等),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规划相应的项目方案,然后开展探究活动。 ②根据确定的项目方案,分析项目中的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及产生的原因;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素材和讲解,掌握信息安全风险和对应的措施;通过查阅信息系统的相关法律、调查生活中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场所制定的相应的管理制度,梳理信息安全意识,力争做信息社会合格公民。 ③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梳理小组成员的观点、结论,运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加工和表达,形成项目可视化的学习成果,上传至班级共享平台,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