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atch图章》一课的教学重点为Scratch“画笔”模块中的“图章”“清除”命令,涉及Scratch“画笔”“外...

《Scratch图章》一课的教学重点为Scratch“画笔”模块中的“图章”“清除”命令,涉及Scratch“画笔”“外观”“动作”等模块的内容。

赵老师第一次采用以下的流程进行教学:①介绍“图章”和“清除”命令;②演示“图章”程序的搭建方法;③学生练习编写“图章”命令的程序;④教师展示实例,学生模仿制作。

经过课后反思,赵老师在第二次教学时做了改动,他设计了“设问→解问→追问→考问”的“四问”教学步骤,基本流程如下:

①导入设问:教师展示只有一个花瓣的图例,询问学生,可否称之为花朵?学生质疑花瓣数量不够→问题产生: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朵完整的花→师生进入新授环节。随后赵老师出示4个任务,如下表所示。

②任务解问:一花一世界→解决花瓣的瞬间复制问题;五彩烂漫时→解决花朵的变色问题;动态花精彩→解决花朵的循环旋转问题;我花有深意→综合应用,自由制造。

③扩展追问:导入不同角色的花朵,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让这些花朵达到心仪的动作方式→学生探索实现途径→通过修改程序、尝试程序积木的方式来获得任务的达成。

④总结考问:引导学生总结4个任务的实现过程,梳理出程序思考的过程,绘制出共性的流程图,并结合今天的主题进行Scratch的功能链接,从而加深意义学习的过程。

(1)
题目

问题:

(1)请从学生学习结果角度,比较两次教学活动的差异。

(2)赵老师的“四问”对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1)第一次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属于被动的学习。案例中,赵老师在介绍“图章”“清除”命令以及演示“图章”程序搭建时,以教师为主导为核心。虽然在教师演示完毕后学生有练习环节,但是也是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操作和模仿。 第二次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属于主动的学习。案例中,赵老师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推动学生不断地进行有关本课程序算法的思维过程,从四个显性问题的解决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隐性的知识内容。 (2)①导入的设问对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案例中,本课课题是图章工具的使用,赵老师展示只有一个花瓣的图例,通过问题“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朵完整的花”,让学生明确图章的基本功能,与新课内容相符且具有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 ②后续问题还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中,赵老师通过解问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任务要求,通过追问引导启发学生完成任务,通过考问引导学生梳理本课学习过程。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课任务逻辑进行推进,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关试卷
  •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信息技术》题